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

台幣升勢難擋 資本管制伺機而動

自由時報 2010-10-08
〔記者盧冠誠/台北報導〕在美國、日本、歐洲等已開發國家量化寬鬆政策,以及低利環境持續的預期下,國際熱錢繼續湧向亞洲,本週短短四個交易日,包括日圓、韓元、泰銖及菲律賓披索等升幅均超過一%,新台幣則因央行尾盤作價,導致「名目」升幅僅○.八六%。

新台幣面臨強大升值壓力,中央銀行昨晚發出新聞稿,除暗示阻升是必要的之外,也提及巴西週一採取的資本管制措施,是否代表會進一步採取資本管制措施,備受關注。

新台幣連兩天盤中均勁揚逾四角,昨最高一度強升四.五七角至三○.六七五元兌一美元,比預期還要快升破三○.七元關卡,尾盤同樣在央行阻升下,沒收近四角的升幅,終場僅以升值九分作收,收在三十一.○四二元,台北匯市成交量為十四.六億美元。

今天亞幣走勢 受人民幣牽動
外匯交易員表示,今天亞幣又將有場激戰,因十一長假休市的人民幣要恢復交易,長假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兌美元報價六.六九一二,目前人民幣的境外報價升幅接近二%,所以今天亞幣走勢將受到人民幣牽動。

匯銀人士表示,面對這波龐大熱錢,央行尾盤作價「以拖待變」,根本沒用,因為隔天匯市又會立即反映至阻升前的價格;而若在盤中大舉買匯又會釋出等值的台幣,恐再推升已高檔不墜的都會區房價,這與央行調控房市政策相左,所以可參考巴西資本管制的做法,也就是對外資匯入課稅。

銀行遠匯部位 韓國也曾管控
我國貿易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今年六月也曾宣布,本國與外商銀行持有遠期外匯部位,分別不得超過資本額的五○與二五○%,以抑制資本移動,並降低韓元的波動幅度。

央行總裁彭淮南已不只一次提倡資本管制,他認為,大量資本湧入使經濟過熱,並促使實質匯率高估、股票與不動產市場產生泡沫現象,一旦經濟與金融情勢惡化,資本立即外流,對金融體系將造成嚴重後果,採取資本管制可抑制短期國際資本流量。

台灣及亞洲各國目前面臨的困境就是短期資本(熱錢)大量流入,我國在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曾關閉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(NDF),當時亞幣大幅走低除了經濟基本面不佳外,投機客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影響即期市場,也是造成整個金融市場動盪不安的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