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譯劉千郁/特稿 2010/11/22 自由時報
在亞洲國家受到國際熱錢流入影響,物價、房價上漲,日本卻還面臨消費者物價下跌的情況。去年日本央行對民眾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4成多的民眾「偏好」通縮情況,跌破視通縮為洪水猛獸的西方經濟學家與官員眼鏡。
近10年以來,日本物價小幅下跌,對日本消費者既沒有帶來痛苦、也沒有恐慌。去年接受調查民眾中,44%樂見通縮,35%對通縮情況沒有意見,只有20.7%認為通縮不利。截至目前,負面的看法略微升高,但比例依舊偏低。高盛分析師松田凱西(Kathy Matsui)在出席一場國際貨幣基金的會議時表示,更多的日本民眾事實上以正面態度,而不是負面態度看待通縮。
物價下跌 習以為常
對市場投資人與各國央行官員來說,這種想法令人驚訝,美國聯準會大開印鈔機實施6,000億美元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,就是為了避免美國步上日本後塵,落入通縮的情況。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先前表示,雖然通縮風險很低,但聯準會將竭力維持物價穩定,避免物價下滑。
不過日本的情況就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另一個可以解釋日本央行調查結果的說法是,在過去的10年裡,日本民眾已經調整了對通膨的預期,這段時間不但物價下跌,名目薪資也比上一個10年下跌了5%。
人口結構是另一項重要因素,日本許多的退休人口收益最大,他們擁有高額存款與低負債,通常持有現金或投資債券,物價下跌可讓買得更多,負債程度較高的年輕一代受益程度較小,因薪資水準持平甚至下滑,未來所承擔的稅率也將因為極高的國家負債水準而上揚,日本財務省代理副部長石井直子表示,由於政策由老一輩的人掌控,造成了嚴重的世代間的不公平。
短期債券利率較低
日本政府也因為通縮獲得了「短期」好處,雖然通縮導致國家債務增加,但也「多虧」了通縮,短期債券利率也很低,日本債券總金額自2000年來成長了2倍,但去年的利息7兆日圓,比2000年的10兆日圓還低。
雖然美國情況明顯不同,年輕人佔人口的比例比日本高得多,而且消費性負債的比重也高得多,消費程度多寡也與股市、房價密切關聯。不過美國民眾的中間薪資在過去10年幾乎沒有上漲,加上美國企業難與其他控制匯率的國家廠商競爭,基於這些原因,美國民眾對於通縮風險的看法也許也沒有這麼負面。
基金經理人表示,金融市場顯示美國不會走向通縮,因為被視為最佳通膨避險工具的黃金價格連連創下歷史新高,作為通縮避險工具的債券卻創下50年來的低點,顯示市場投資人看好未來走向通膨的機會大得多,貝萊德駐倫敦投資主管厄文(Richard Urwin)表示:「我們過度解讀日本失落的10年,我不認為日本是衡量標準,可能只是日本特別的情況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