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美日憂通縮 新興國家怕通膨

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為了拯救經濟,各國紛紛拚命印鈔票,向經濟體系挹注更多流動性,以提振經濟成長。但各國拚命印鈔票的後果逐漸浮現,世界出現冷熱不均的雙速復甦,即美國、日本的已開發國家經濟復甦緩慢;新興市場因熱錢湧入,經濟強勁成長,甚至出現過熱跡象。
在日本,即便長期低利率,在政府大印鈔票下,導致負債沉重,民眾擔心政府破產,反而不敢借錢消費,寧願把錢存在銀行裡,通縮的陰影揮之不去。
在美國,政府拚命印鈔票後,銀行握有龐大現金,但民眾因為房市崩盤,加上多年來借錢消費的惡習,多半不敢增加消費,現階段以還債為主。企業手中也握有龐大現金,卻不敢擴張投資,通縮的陰影悄然浮現。
但在中國、巴西等新興市場,熱錢大舉湧入後,已造成資產價格飆漲,通膨壓力飆升,對升斗小民的衝擊可以想見。

中國物價亂漲 民怨四起

編譯盧永山/特稿   2010/11/22 自由時報
中國10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4.4%,漲幅創兩年多來最高。其實從去年以來,中國的物價就節節上漲,導致民怨高漲。有北京民眾因菜價飆漲,只能在菜市場揀買菜色較差的剩菜過活;也有深圳民眾坐火車,前往物價較便宜的香港採購民生物資,迫使中國政府日前公布抑制物價的措施。
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資料,11月份的前10天,36大中城市18種蔬菜的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大漲62.4%。物價飆漲也導致中國消費者信心滑落,第3季消費者信心指數由第2季的109跌至104,為6季以來首度下跌。
北京市農業局表示,進入11月份以後,北京蔬菜日均價格漲到每公斤人民幣3.08元(新台幣14.2元)的歷史新高,和去年同期相比,今年絕大多數農產品價格都要貴5成以上。
北京市李姓夫妻都是退休工人,兩人每個月的退休金約人民幣1,000元,雖然不能過富裕生活,卻仍能應付日常開支。但是從今年下半年起,由於食品價格飛漲,兩夫妻感到捉襟見肘。為了省錢,每天都等到早上11點才到菜市場買菜,而且都是買揀剩的菜。
北京市金姓家庭主婦表示,菜價從3年前開始持續上漲,以前大部分菜都是幾毛錢1斤,現在都沒有人民幣1元以下的菜了。今年的菜最貴,3年前,每月買菜只要花人民幣2、300元就夠了,現在多時要人民幣7、800元,少時也要人民幣500元以上。
金姓主婦說:「菜價飛漲,對生活的影響很大,我已經退休了,收入是固定的。如果吃飯要花的錢多了,就沒有錢看病,其他如買書、看電影等娛樂花銷就更少了。」
深圳市的物價漲幅向來高於中國其他城市,而一水之隔的香港,物價相對便宜,因此很多深圳民眾坐火車前往香港採購民生物資。
家住深圳的施姓民眾,小孩才7個月大,基於安全和品質考慮,他每個月都要到香港採購奶粉、嬰兒潤膚乳液等用品,未來計畫把採購範圍擴大到一家大小的日用品。
施姓民眾以嬰兒用品為例,100ml的施巴嬰兒潤膚乳液在香港只賣54港元,深圳要賣人民幣70多元;美國某品牌32片裝的大號紙尿褲在香港不到80港元,在深圳則需人民幣110元左右。
在基本民生物資方面,深圳1包食鹽賣人民幣2元,香港超市才賣1.1港元,深圳的雞蛋已經漲到1顆人民幣0.9元,30顆為人民幣27元,而在香港超市,30顆雞蛋僅賣23港元。
深圳和香港民生物資價差如此大,難怪很多深圳人迫不及待前往香港瘋狂大採購。根據統計,今年9月,從深圳羅湖口岸前往香港的民眾就多達730.5萬人次。
從去年年初起,中國的大蒜價格扶搖直上,今年7月中旬,廣州每公斤蒜價一度漲至人民幣24元的天價,比豬肉還貴人民幣2元,中國網友用「蒜你狠」來描繪蒜價飆漲的狠勁。
而上海糖價從1年多前的每噸人民幣2,700元,漲至超過人民幣6,000元,創歷史新高,被中國網友戲稱為「糖高宗」。
中國物價漲不停,已經到民怨四起的地步,除了「蒜你狠」和「糖高宗」,民間流行的相關語還包括「豆你玩」、「薑你軍」、「油你漲」、「蘋什麼」、「煤超瘋」、「藥你苦」等,都反映中國民眾高漲的怨氣。